400快餐三小时qq二维码-微信快约500一次,全国新茶楼信息网论坛,同城300带吹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 欣赏与品味

人的变与常

2021-05-08 17:35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 叶春雷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生命是一汪清泉,流动是它的常态。若停滞了,就会变成一汪死水。“变”是一种自我更新,就像年年春天,树木会长出新叶。自我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他外在的精力,更要看他内在的思想。而思想的活力,离不开“变”,离不开推陈出新。

  《周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一个民族如此,对一个生命个体更是如此。苏轼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说明变化之剧烈。人在这样剧烈的变化中,如果抱残守缺,很快就会被淘汰。道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看到了这剧烈的“变”,从而要求人们跟着“变”。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如果能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祸福,人的心态,就会变得从容得多。古人之所以讲“宠辱不惊”,就是因为对祸福的变化,看得比较通透的结果。

  但是,在适应“变”、跟着“变”的同时,人也要保持自己的“常”。这就是《老子》所言:“知常曰明。”为何“知常”是明智的?因为懂得“常”,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才能不让自己被五彩缤纷的世界牵着鼻子走。

  “常”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世间万物虽然变动不居,但是规律却是常态的、恒定的。譬如万有引力。水只能往低处流,不可能往高处流。这就是“常”。懂得了这个“常”,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依照万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行事,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对个人生命而言,“常”是指一个人恪守的那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我们最讨厌的,是那些喜怒无常的人。为何讨厌他?因为他朝三暮四,见利忘义,见异思迁,行为没有逻辑可寻。

  当代生活中,有人不知“变”,很快就被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淘汰了。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传统的经商模式彻底颠覆了。一些人适应不了这个变化,“死”掉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倒是不怕“变”,也能在巨变的时代如鱼得水,但是他却失去了“常”,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投机分子,有奶就是娘,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

  人要不怕“变”,但也应该守住自己的“常”?!?/p>

 ?。ㄕ浴端嘉胫腔邸罚?/p>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0931-8580115)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国甘肃网(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31-8960109 0931-8960307(传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