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梦
只因一念善愿,他毅然决然走上问道岐黄之路,半个世纪求索不??;得遇名师,他开启中药炮制之门,捡拾那些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医药宝藏,读古籍,寻古方;发展中医药,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心传口授培养“国家的熊猫队”队员,为中药师著书、为中医药立传。
他是中药炮制“京帮”学术流派的传人,也是首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他就是杨锡仓。
医者仁心
守护一方百姓安康
杨锡仓出生于有“针灸鼻祖故里”之称的灵台县,用他自己的话说,“冥冥中与中医有不解之缘”。
1966年,刚满16岁的杨锡仓由于外婆的一句“学医好,积德行善”,便走上了研习中医药的行医之路。
从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的中医学徒,到灵台县五七红专学校人医班的学员,三年又三年,掌握了一定医学知识的杨锡仓成为在那个知识匮乏、人才稀缺的年代里不可多得的专业医生。于是,杨锡仓背起药箱,走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里,做起了“赤脚医生”,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杨良医”。
“良医”的名号被叫响,并非杨锡仓有回春妙手,可以使病人起死回生,而是因为他的一片医者仁心:认得的病就治,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疗效;不认得的病就坦诚相告,并耐心告知病人其他求医路径。
杨锡仓的这份真诚,对当地普遍生活并不富裕的乡亲们来说,是莫大的福音——简单直接、高效便捷。杨锡仓以治小病、治未病成为守护一方百姓身体健康的?;ど?。
原本决定做一辈子“赤脚医生”的杨锡仓,在1978年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文件。当年9月,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原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决定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布在城乡的民间医生中选拔出一万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以充实和加强国家的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
获知这一消息的杨锡仓,在周围人的鼓励下,决定抓住机会,参加选拔考试。
下定决心的杨锡仓收拾好铺盖卷,从各处借来有半人高的中医药教材和书籍,躲到无人问津的山里,住进年久失修的破窑洞,彻底和外界断了联系,一心只读“圣贤书”。临到考试时,他已能将书本上的内容烂熟于心。
从山里匆匆赶到县城考试的杨锡仓,是卡着开考铃声进的考场。坐到座位上后,他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水,奋笔疾书、一挥而就。
3个月后,杨锡仓以陇东片(平凉、庆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甘肃省中医学院,努力付出最终收获可喜的回报。
学贯古今
名师真传独辟蹊径
在甘肃省中医学院,杨锡仓被分到畅家巷门诊部药房工作。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马炎铭先生是该门诊部的负责人,也是中药炮制“京帮”学术流派的传人。他将传统的中药炮制知识和中药鉴别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个秉性勤奋、谦恭好学的小伙子,杨锡仓因而得到了“京帮”的真传,成为马炎铭先生的关门弟子。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合理的炮制可以损其有余,扶其不足,趋利避害。简言之,“炮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药性、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干一行,爱一行。置身于广阔天地的杨锡仓整天钻研中药炮制技法,常常沉迷其中,以至于废寝忘食、乐以忘忧。
然而中医的成才之路,除了师承和经验积累以外,读书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知识都由古文言文写就,于是,读不懂古医籍就成为现代人传承中医学术的最大障碍。
面对传统中药炮制技术濒临失传的现实困境,杨锡仓不断研读古医籍,翻译古医文原文,从古典医籍中找寻破解中药古法炮制的密码,逐渐成长为陇上不可多得的熟悉中药鉴别、炮制、制剂和贮藏的技术人才,可谓学贯古今。
以文为药,则药精;以药学文,则文博。通过潜心学习、用心研读和反复实验,杨锡仓逐渐掌握了研细水银、炼“三仙丹”、熬制硬质黑膏药等古法炮制技术。当时,全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老药工掌握这些绝活。
1980年,为筹建中药标本馆,杨锡仓申请自费随队赴陇南山区采集中药材标本。日踏青山、夜研药理,虽然辛苦,但在可以眼看、耳听、手摸、口尝各种中草药的日日夜夜,杨锡仓始终喜形于色。
采集中药小分队一行行至徽县,他们登上位于县城北部的钟楼山,采挖“药中仙品”何首乌。天不负有心人,杨锡仓居然挖到了有头、有颈、有身、五官清晰可见的人形何首乌,他乐得跳了起来,直呼:“李时珍诚不欺我也!”
杨锡仓如获至宝,将其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兰州。如今,这支何首乌已被制作成标本收藏在甘肃省中医药大学的中药标本馆。由于时间流逝、水分丢失,其面部轮廓已不易分辨,但小小人形依然清晰可见。
传道授业
积极培养“熊猫队员”
时至今日,中药炮制队伍依然被业界称为“国家的熊猫队”,可见其稀少和珍贵。为此,杨锡仓虽已年过古稀,依然不遗余力地带学生、壮队伍,为他们传道授业:“大黄性味苦寒,生则气味重浊,苦寒沉降,泄热攻下峻烈;若酒润炒干,其力稍缓,并借酒力能引药上行,可清上焦之热;而炒炭后,寒性锐减,偏于平和,会有良好的止血功效。同一味药,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甘遂本来是有大毒的,内服的话,一般不能直接入药。但是通过用醋炙之后,就能让甘遂‘弃恶从善’,解掉甘遂大部分的毒性,变成治疗便秘和腹水的良药。”
杨锡仓授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又极富趣味:“想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后,匈奴人悲歌曰,‘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说的就是草红花。”他手拿一味红色中草药,向学生们耐心讲解,“草红花和藏红花,它们虽然名称相似、功效相近,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药用上也有不少差别。你们摸下,草红花手感是滑的。”
为杜绝所谓“脉准方对药不灵”的现象,杨锡仓每天都会带领医院中药饮片入库质量验收小组对购进的中药饮片进行抽检,同时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中药的产地很关键。你们看这批防风,味道淡薄、质松泡,是因为产地气候热,长得太快,水分太足,晒干后就形成这样的空洞。不好,不能用,会影响药效。”杨锡仓对药材真假、优劣的判别之迅速、精准,令徒弟们叹服,都尊称其为“中药活辞典”。
正是因为有他为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药材质量把关,使医院中药饮片质量在市民群众间有口皆碑,经常有人来医院排队换方子抓中药。
然而口授心传的覆盖面毕竟有限,为了使自己花费50余年从书海古籍中淘来的智慧、在无数次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更好地传下去,杨锡仓还四处筹资拍摄专题片。他把《鹿茸的传统切片法》《马钱子的传统炮制法》等珍贵的中药炮制绝活,通过边带教边讲解的形式拍成电视专题片保存了下来,使古老的炮制技艺得以复活,为中药炮制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016年,杨锡仓编辑出版了《走进神奇的中药王国》。在他看来,“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完整有序,犹如一王国。书中上卷名“中药列传”,讲述中药的前世今生,对大黄、马齿苋、木瓜、百合等40多种药用植物的种植与养殖、采集时间、产地加工方法、传统炮制方法、经验鉴别方法等知识作了全方位介绍。
为中药立传,可谓破天荒之尝试,这是杨锡仓对当前中医药文化断层和中医药科普书没人写等问题的积极应对。读之即可感知他对中医药的热爱,更可感悟中华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与神奇奥妙。
年逾古稀,诲人不倦、笔耕不辍。为宣传正确的中药古法炮制技术,为推广道地陇上中药材,杨锡仓依然坚定地行进在路上,从未停歇?!酰ㄕ?nbsp;梦 摄影)
人物档案
杨锡仓,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药师、中药炮制制剂科首席专家、甘肃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工作55年,身怀多项中药炮制绝活。主持和参与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13项,其中有4项成果获省厅级奖励;获得3项国家专利;主编和参与编写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53篇;主持和参与拍摄《本草中华》等5部本草类影视作品。曾获“甘肃省第二届陇原工匠”“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老专家”“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