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快餐三小时qq二维码-微信快约500一次,全国新茶楼信息网论坛,同城300带吹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2-16 11:0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丁巨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征程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甘肃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细化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住核心关键,瞄准主攻方向,久久为功落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取得新成效。

  一、充分认识改革历史性成就,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信心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同全国一样,甘肃各领域改革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科学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改革信心决心。

  改革助推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始终把改革贯穿经济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健全宏观政策落实、市场体系建设、经济运行调节、社会预期引导等机制,完善经济监测、分析、调度、评价、考核等制度,有力推动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质量齐升、效速兼取的良好态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9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863.8亿元、年均增长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1141元增加到2023年的47867元、年均增长6.9%,10年翻了一番多。

  改革助推产业升级取得了新成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业基础巩固提升,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2012年的2.6倍。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107.1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3389.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285.2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580.1亿元,近三年规上工业企业净增超1000户。服务业支撑有力,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2.66倍,年均增长7.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2012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改革助推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标准地”出让改革,健全项目谋划争取、服务保障、调度督导等机制,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013—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9.2%,兰州至合作铁路、平凉至庆阳铁路、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陇电入鲁、陇电入浙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兰州至重庆铁路、中卫至兰州铁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等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引洮供水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等水利项目建成通水,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等能源项目建成投运,夯实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

  改革助推协调发展形成了新格局。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贯彻落实,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大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融合共建力度,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城市服务型县、工业主导型县、农业优先型县、文旅赋能型县、生态功能型县,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12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改革助推绿色转型开创了新局面。建立健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制度机制,2023年全省非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占比分别较2012年提高12.9、9.7个百分点,2013—2023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4.7%。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大见成效,黄河甘肃段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稳定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大规模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装机规模近60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达63.2%、居全国第2位,电力外送扩大到25个省份,陇原绿电点亮万家灯火。

  改革助推民生改善得到了新提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编制《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健全完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政策举措,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的合理区间。2013—202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

  二、着眼发挥改革牵引性作用,突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重点

  牢牢牵住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这一“牛鼻子”,迎着问题上,盯着难点攻,围着重点抓,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着眼增强市场活力抓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一是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建立重大招商引资政策和项目提级报备机制,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锚定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目标,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组织开展“厅局长走流程”“一把手抓营商”系列活动,支持兰州开展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营商环境创新引领示范区。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打造更多“顶天立地”的一流企业;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建立优质民营企业增信激励机制,推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形成“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着眼积蓄发展动能抓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健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支持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链主企业培育力度,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制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链价值延伸、产品提质、产业增效,汇聚工业强省新动能。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编制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聚焦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领域,加大政策指导和资源投入力度,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

  着眼夯实项目支撑抓改革。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机制,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管好用好政府投资。高质量做好“两重”“两新”项目谋划申报实施工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二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水利、新基建等领域项目建设,不断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三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全程网办服务机制,加速项目审批落地。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项目和资金走,加强土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助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着眼扩大对外开放抓改革。着力优化扩大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扩大对外贸易。依托国家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贸易公司、港口物流企业,扩大风电整机及组件、光伏产品、冶金工业制品等出口,加大能源、矿产品、粮油等进口再加工,带动优势产业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二是畅通开放通道。加快构建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协同推进“中吉乌”公铁联运新通道建设,联合推进“中国—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通道建设,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向西开放大通道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探索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通信枢纽、信息汇集和大数据服务。三是做优开放平台。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能级,打造国际货运班列集散分拨中心。健全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节会平台促进对外合作机制,深化特色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敦煌文化国际交流合作。

  着眼全面绿色转型抓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一是以更强担当抓?;?、筑屏障。坚决扛起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的政治责任,稳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质效,让黄河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加快推进“三北”等重点区域生态?;ず托薷矗喂椅鞑可踩琳稀6且愿稻俅胱セ?、求长效。完善生态环境?;ぶ卫碇贫忍逑?,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横向生态?;げ钩セ?、污染防治机制,支持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ず拖低持卫砘啤H且愿罅Χ茸プ?、增动能。以“双碳”目标为牵引,修订节约能源条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用好绿电、绿证等市场化机制,探索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消纳利用模式,推动“风光大省”加速向“风光强省”迈进。

  着眼增进民生福祉抓改革。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一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完善各类创新要素赋能增收机制,健全强县富农政策体系,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机制举措。二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设施,推进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三是稳妥有序做好价格工作。稳步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深化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加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

  三、准确把握改革实践性要求,狠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实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必须精准把握改革时度效,以科学方法、有力举措、不懈韧劲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找准普遍共性的困难、厘清局部个体的瓶颈,搞清楚“是什么”,弄明白“为什么”,关键是知道“干什么”,探索创新标本兼治之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确保改一件、成一件,切实把改革的“任务书”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必须把系统观念贯彻到改革的全过程,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协同一致、在实施过程中互促共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多重目标中动态平衡,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的整体效应。

  坚持法治思维。改革与法治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必须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改革全过程,依靠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有序推进改革。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研究推出改革方案和举措要考虑法规依据,对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及时上升为法规制度,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规制度及时修改和废止,确保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坚持试点示范。试点既是重要改革任务,更是重要改革方法。必须发挥好试点对改革全局的试验、突破和带动作用,注重用好各类示范区、试验区、示范试点等平台载体,鼓励创新,大胆探索,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使试点真正起到投石问路、压力测试的良好效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由点及面、次第花开。

  坚持久久为功。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艰巨性、复杂性愈加凸显,必须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任务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积小胜为大胜,化蓝图为现实,以实际行动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努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D

 ?。ㄗ髡呦凳》⒄垢母镂匙槭榧?、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0931-8580115)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国甘肃网(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31-8960109 0931-8960307(传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