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推行“345”模式跑出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度”

2025-07-05 19:0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近年来,古浪县探索推行县乡村三级协同发力、四种模式并驾齐驱、五项机制保驾护航的“345”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维驱动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路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背景动因

  2018年,古浪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19.77万元,村均1.72万元,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占到60.7%,其中有68个“空壳村”,村级组织面临“无钱办事”的窘境,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古浪县富民新村视察,并作出“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重要指示。5年多来,古浪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埋头苦干,切实在争取项目、盘活“三资”、培育产业上谋实策、出实招,千方百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量提质。

  主要做法

  坚持三维驱动,一体统筹抓推进。坚持高位推动。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具体指导、财政等部门合力攻坚,乡镇具体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36名县级领导干部联“弱”村、包“穷”村,帮助理思路、挖潜力、育产业,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深化组织联动。坚持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全县184个行政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122名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带头领办产业项目289项,引领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462家,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强化考评促动。把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干部选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以鲜明导向激励基层干部担当实干。

  推行四种模式,夯实基础提质效。资源发包夯基础。充分挖掘光照资源充足优势,统筹村集体资金2.7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78亿元抱团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总装机规模42.9兆瓦光伏扶贫电站18座,通过资源发包,2024年村集体获得分红收入3473.38万元。资产出租辟蹊径。统筹协调10个乡镇126个村整合扶持资金和扩大再生产资金1.17亿元,建成综合供销商服楼2栋、标准化孵化厂房10栋,购置商铺97间,2024年村集体获得租赁收入582.21万元,形成彼此融合、整体提升的利益共同体。投资入股激活力。聚焦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县级层面统筹整合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等各类资金4.72亿元,通过投资入股县属国有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精细果蔬和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既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又带动了群众就近就便务工,2024年村集体获得投资收益2478.58万元。居间服务蹚新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组建劳务团队,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管理、高标准农田设施维护等居间服务,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2024年村集体通过开展居间服务获得劳务等收入521.89万元。

  健全五项机制,强化保障促规范。强化组织引领固根基。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大力选拔懂经营、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的带富能人进入村级班子,带动近三分之二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育了致富产业,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强化项目管理夯基础。建立储备、论证、筛选、申报、审批、立项、实施“七步”管理机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全部采取乡镇初审、有关部门集中会审、县乡两级实地核查、专班会议论证分析的程序实施,切实保证实施项目精准落地。强化人才支撑育产业。抢抓东西部协作和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政策机遇,建立“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县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人才支撑工作机制,19名国家特派团专家、188名科技特派员“一对一”联系指导全县19个乡镇184个行政村产业培育,为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和产业保障。强化利益联结促共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投资主体以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村党组织通过开发公益岗、“文明股”分红使村级集体经济反哺于民,形成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村企共赢的多元共享利益格局。强化风险防范守底线。建立年初评估分析、年中调度推动、年末督促清收和协议到期前2月收益兑现提醒等风险防控机制,支持引导村级组织和经营主体采取购置农业保险、资产抵押、联合经营、打造品牌等方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效保障财政资金保值增值。

  初步成效

  破解了收入渠道不广的问题。通过推行“345”模式,有效凝聚了县乡村攻坚合力,构建了组织引领、利益联结、多元驱动的发展体系,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我造血”功能,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569.15万元,实现村均收入57.44万元,较2018年提高55.72万元。

  破解了产业培育滞后的问题。通过推行“345”模式,县级层面强化工作统筹,先后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63亿元,扶持村级组织、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现代寒旱农业、黄金奶源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带动村级产业多元化、规模化发展,以产业振兴驱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

  破解了群众参与不够的问题。通过推行“345”模式,指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每年从集体收益中列支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公益岗开发、老年人基本医保差异化补助、高考学子助学奖励等公益事业,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了群众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破解了治理成效不显的问题。通过推行“345”模式,指导村级组织盘活用好集体收益、闲置校舍,打造集关爱服务、爱心食堂、文明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阵地88个,培育了移民区“12360”、近郊乡镇“136”等基层治理模式,既解决了“一老一小”就餐问题,又促进了移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经验启示

  坚持三级联动是凝聚发展合力的关键之举。坚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建立县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研究分析、高位推动,乡村两级紧紧围绕县委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形成了三级联动、齐抓共促的攻坚合力,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厚植产业基础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固本之策。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抓手,县委坚持系统谋划、一体布局产业发展,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分散的政策、项目、资金有机整合,大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光伏产业,为引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强化组织引领是推动增量提质的力量之源。始终把建强基层组织、配强头雁队伍、强化激励保障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坚持在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坚决调整思路不清、不胜任现职的干部,激励引导基层党员干部主动思变谋变求变,有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体系是保障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抓手,先后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村级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指导村级组织完善了风险防控、收益分配、收支公开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了项目、资金管理透明度,提高了群众知情度和满意度,有力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0931-8580115)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国甘肃网(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31-8960109 0931-8960307(传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