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小土豆到大产业的一路“薯”光

2025-07-07 10:2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本刊记者 魏 瑾

  五月的陇中大地,绿意初显。黄土高原的田垄间,新翻的泥土泛着温润的光泽,一垄垄马铃薯幼苗嫩叶舒展,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会地带,气候凉爽、雨热同季,土壤疏松透气,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定西成为适宜马铃薯种植和生长的天然场所。曾经,马铃薯是定西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活的主要作物,因此,当地形成了“家家种洋芋,户户储土豆”的习惯。1996年,定西市提出实施“洋芋工程”,自此开启了马铃薯种植从“量”到“质”的蜕变之路。

  如今,从种薯繁育的“实验室”到科学化种植的“标准田”,从精深加工的“生产线”到全球营销的“大市场”,定西市以“科技赋能”为笔,“全链发展”为墨,书写了“土疙瘩”到“金蛋蛋”的马铃薯产业传奇。

  科技赋能育良种

  走进位于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组培室,整齐排列的玻璃瓶中,嫩绿的脱毒苗正在无菌营养液中舒展叶片,所长李进福轻旋瓶盖,一股植物特有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李进福告诉记者:“病毒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头号大敌’,传统种薯在种植过程中容易感染病毒,产量会逐年下降,品质也会变差。而眼前的这些小苗通过茎尖脱毒技术,经过扩繁、移栽就能成为不带病毒的原原种。”

  1998年,李进福创立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成为我省第一家民营马铃薯研究机构和最早在定西引入推广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单位之一,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商品薯的研究、生产与销售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研究所现已成为集“原原种生产—原种繁育—一级种推广”于一体的马铃薯种薯龙头企业,也是全国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研究所的雾培室里,雾培床上的一株株薯苗在水雾中绿意盎然。李进福揭开雾培床下的围帘,马铃薯根须如银色瀑布般垂落,花生大小的原原种挂在根际。“水雾中含有精准配比的营养液,根须悬空生长则能杜绝土传病害,这样的种植技术可以使产量比传统方式大大提高。”李进福介绍说,近年来,研究所积极引进推广离地苗床、椰糠基质、雾培生产等先进技术,目前可年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近1.2亿粒,产品出口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多个国家。

  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芯片”。多年来,李进福致力于马铃薯种薯研究,他告诉记者:“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杂交授粉到品种审定,平均需要10年。但这项工作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我国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会坚持做下去。”

  研究所在专攻科研的同时也播撒着富民的种子。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从马铃薯的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除此之外,研究所还优先吸纳本地群众就近就业,常年用工160人左右,人均每年可获得劳务收入2.4万元,有力助推了本地群众稳定增收。

  标准化种植扩新局

  五月,是定西马铃薯出苗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记者来到位于安定区团结镇的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大片的土地被整齐地划分成一块块区域,黑色的地膜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合作社负责人王永军蹲下身,扒开地膜查看墒情并为记者讲解道:“黑膜能提温保墒,配合脱毒种薯和配方施肥,亩产可大幅提高。”

  王永军介绍说,合作社采用的是“脱毒种薯+黑色全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其中脱毒种薯保证了马铃薯的优良品质和高产量,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提供养分,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机械耕作人工成本得以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专业化防治则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马铃薯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离开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记者又来到张巧花的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6月,张巧花成立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入股分红、农机社会化服务、吸纳务工、技术培训等形式,与农户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通过抱团发展模式,把“弱、小、散”的8家合作社和1个家庭农场联合起来,组建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每年可吸纳1000多人次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

  为了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张巧花在夯实种植根基的同时,还建成了3000吨级宽粉现代化加工、包装、销售生产线,年营收突破千万元。张巧花深情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要将定西马铃薯资源深度挖掘、充分利用,让小小的马铃薯在助力乡亲们致富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乡亲们迈向富裕生活的强大引擎。”

  精深加工拓市场

  在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颗颗新鲜马铃薯经过清洗、去皮、切片、油炸、调味等多道工序,变身为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的薯片,车间里薯香四溢。

  “我们在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加工的同时还生产休闲食品,使马铃薯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只能卖几毛钱一斤的马铃薯,加工成产品后价值能翻数倍。”薯香园经理杨昭华告诉记者,“我们还将加工后产生的薯渣、废水等进行循环利用,生产有机肥、饲料等,实现了‘吃干榨净’的绿色发展模式。”

  据了解,薯香园目前建有年产1万吨的马铃薯雪花全粉生产线,以及年产3000吨的马铃薯复合薯片、2000吨的低温油炸薯条、1500吨的马铃薯酥性和曲奇饼干生产线各一条。“我们产品丰富、产量大,每年可向周边农户收购马铃薯6万吨左右,极大带动了‘薯农’增收。”杨昭华介绍说。

  在恒源清真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馆里,琳琅满目的产品同样让人目不暇接,从晶莹剔透的水晶粉条,到方便快捷的即食粉条,再到鲜香可口的鲜粉,每一种产品都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中该公司生产的“曙峰”系列产品,更是成为定西宽粉的领军品牌。

  “为了让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营销模式。线上,我们入驻多家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吸引消费者关注。线下,我们在全国300多座城市的1000多家超市、10000多家农贸市场开设销售专区专柜和代理店,与2000多家品牌餐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我们的‘曙峰’宽粉端上更多人的餐桌。”企业负责人周来喜告诉记者,如今,“曙峰”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国际市场。

  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战略目标,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拓展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撑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按照“抓两头(种薯产业和精深加工)带中间(标准化种植),推动全链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体系化良繁、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多元化贮藏、高端化研发、品牌化营销,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4年,定西市种植马铃薯293.77万亩,总产量达到465万吨;建成原种基地12.54万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26.24万亩,生产原原种17.25亿粒;全市28家龙头企业构建96万吨加工产能;“定西宽粉”年销19万吨,产值39亿元……

  从组培室的嫩芽萌发,到国际市场的产品畅销;从黄土高原的田垄耕耘,到全球餐桌的美味飘香。定西用253.54亿元的全产业链产值证明:从小土豆到大产业,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硬核”支撑,是全链贯通的“系统工程”。未来,这粒带着泥土芬芳的“金豆子”,还将沿着科技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轨道,继续一路“薯”光,稳步向前。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0931-8580115)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国甘肃网(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31-8960109 0931-8960307(传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