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大地,黄河奔腾;治水兴陇,薪火相传。从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甘肃水利水电事业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在党的领导下书写着“人水和谐”的壮丽诗篇。
在党的旗帜下启航治水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甘肃水利水电事业如同一张白纸,亟待书写新的篇章。截至1949年,全省水地面积约470万亩,但因工程建设水平低,真正能发挥灌溉实效的不足250万亩。面对“水在天上流,人在地上愁”的困局,中国共产党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擘画治水蓝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甘肃水利水电建设如火如荼,全省范围内不仅广泛开展了以防旱抗旱为中心的群众性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运动,还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一批较大的骨干工程。1952年,毛泽东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响彻神州,如同春雷激荡在黄河两岸。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经过艰难的前期勘察设计后,刘家峡水电站破土动工,数万名建设者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用铁锤钢钎劈开悬崖峭壁。甘肃作为黄河上游关键区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场改天换地的治水大会战迅速展开。这一时期,玉门昌马河总干渠、山丹祁家店水库等中型水利工程相继落成。截至195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645万亩,保灌面积达到392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增长了37%和57%,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曲折探索中筑牢治水新根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8年时间里,甘肃水利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兴修水利、战胜干旱的坚强信念和空前积极性。然而,历史的航船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58年“大跃进”浪潮中,“百库千渠万眼井”之类的冒进口号使许多工程在没有进行充分科学论证和勘测规划的情况下盲目上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和深刻的反思。面对挫折,我党及时拨乱反正,带领人民转入调整巩固新阶段。
在调整巩固时期,甘肃水利建设重心转向巩固现有工程、提高灌溉效率。武威西营河、民乐童子坝渠等试点灌区焕然一新,武威县金塔河灌区总结出的“四改一建”(改按行政区划配水为按渠系配水、改过分集中轮灌为合理分组轮灌、改大水串灌漫灌为沟灌畦灌、改按亩配水收水费为按方〈水量〉配水收水费,建立基层灌水组织)用水管理经验及河西各灌区“四好农田建设”(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条田)经验在全省推广,甘肃水利建设逐步走向正轨。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甘肃水利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但经过调整整顿,全省上下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河西走廊修建了一大批中型水库工程,如金塔县的解放村水库,临泽县的鹦鸽嘴水库,民乐县的双树寺水库、瓦房城水库,山丹县的李桥水库,武威市的西营水库、南营水库等。这批水库工程的建成,大大增强了河西灌区的水源调控能力,改善了引水条件,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为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部沿黄河地区,发展了以景泰川电灌工程为代表的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一大批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提灌工程,靖(远)会(宁)电灌工程、靖远县刘川电灌工程、白银市兴堡川电灌工程、皋兰县西岔电灌工程等都在这个时期先后开工兴建。1969年10月,景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71年10月建成通水,共建成泵站13座,总扬程472米。随着一期工程的建成使用,景泰川首次用上了黄河水,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看着黄河没水喝”的难题。截至改革开放前夕,全省共建成21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13.4亿立方米,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宝贵势能。
在改革开放中书写治水新篇章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金城,甘肃水利事业迎来发展春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省水利建设逐渐步入“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轨道,并积极尝试引进外资和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从1982年开始,先后在甘谷县南岭渠工程以及景泰川电灌二期工程等6项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中,争取到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粮油援助经费6623万美元,再加上相应内配资金,使得这些新建工程的平田整地和田间工程配套进度大大加快。
1982年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甘肃“两西”建设(河西地区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及救灾问题。会议决定,将“两西”建设作为专项列入国家计划,在20年内,每年由国家拨出2亿元作为建设专款,这为加快我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85年,承载着“引大济秦”百年梦想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重启,首创国际招标模式,引来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共同参与建设。1989年7月26日至28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永登召开引大入秦工程专题会议,决定“骑虎不下、背水一战”,确定了“一年施工准备,五年总干通水,七年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1994年10月10日,引大入秦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大通河水流经天祝县天堂寺注入秦王川干涸的土地,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其建设成就也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并被镌刻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再创治水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棺魑卮蠊艺铰裕丛炝怂缡乱档男禄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渭源县实地考察引洮供水工程时指出:“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21年9月,历经十余载攻坚,这项惠及近600万群众的“圆梦工程、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全线竣工,昔日“苦瘠甲天下”的定西、白银等地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的缺水历史,蜕变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陇中粮仓”。
疏勒河被誉为敦煌的“母亲河”。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疏勒河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日趋复杂,由此带来的敦煌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甘肃省实施“兴西济中、扶贫开发”战略的典型工程,共计安置移民7.5万人,发展灌溉面积40.82万亩,形成了从“源头”到“地头”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近年来,疏勒河流域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统筹抓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节约?;ず褪渌ǖ澜ㄉ璧裙ぷ?,月牙泉周边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减缓,干涸多年的哈拉诺尔湖碧波重现,为敦煌及其周边生态安全乃至莫高窟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让疏勒河成功上榜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
历经70余年的接续奋斗,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生态?;の鞯乃こ烫逑担∷こ棠旯┧芰Υ锏?59亿立方米。截至2025年3月,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89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1%,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降”,真正做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陇原水利的沧桑巨变,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只有强化政策引领,才能绘就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只有扎根人民群众,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工程。从刘家峡水电站到引洮工程,从景电工程到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共生”,一代代治水人用忠诚与担当,在千里陇原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壮美画卷,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陇原儿女将继续以黄河为笔、以青山为卷,书写更加波澜壮阔的治水兴陇新篇章,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D
?。ㄖ幢剩鹤薜聲F)
- 2025-05-13一件红毛衣
- 2025-05-13中共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
- 2025-05-13从青铜古韵到智能制造——回溯甘肃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
- 2025-04-24甘肃石油工业的战略崛起






